揭开景德镇御窑的秘密

揭开景德镇御窑的秘密


来源:中瓷网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为明清两代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后,朱元璋推翻了元蒙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在瓷器的烧制上,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匠籍制度”,在瓷局内设有行政机构和监狱等,并于开国之初在原“浮梁磁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器厂,世称洪武官窑。洪武帝需要以瓷器换马用于战争,还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厂烧造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瓷器的独特风格。1402年,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器厂的技师们设计烧造鲜红地白龙纹瓷器,以表对永乐皇帝的敬意。这种集“鲜红”与“甜白”于一身的瓷器,则成为永乐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宣德年间,官窑在管理上有极为严格的制度,朝廷派官员督陶,负责宫廷用瓷的生产,特别是对贡余品、次品管理近乎苛刻。有记载称,当年督陶官张善贪婪,将所造御用器的贡余品、次品私自分馈给他人。为整肃官窑管理,杜绝官窑贡余品的外流,宣德帝将督陶官张善处以极刑,把所有贡余品、次品集中打碎,就地掩埋,这样既维护了皇权的威严,也“打”出了官窑瓷器的至精至美。

  在龙珠阁展厅内,青龙白瓷缸特别吸引记者的眼球,据工作人员介绍,大缸是明正统六年,宫廷太监王振命令景德镇为谨身、华盖、奉天三大殿烧造的,因缸大而且壁厚,屡烧不成,三大殿前的陈设便以铜缸代替。而几十口有裂痕的青龙白瓷缸则被打碎掩埋在御厂西围墙下,直到被考古工作者发现,青龙白瓷缸才得以重见天日,给今人留下了难得的瓷艺珍品。

  据介绍,景德镇的瓷器发展与当时皇家对瓷器的热衷和喜好分不开。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就是一位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又善于绘画的帝王,尤其对景德镇御厂的生产相当热心和执著,特别是对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情有独钟。他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喜好直接影响到御窑厂的生产,于是,成化官窑烧造出了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

  说到官窑瓷,景德镇文物局岳峻告诉记者,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业达到了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期间,对景德镇瓷器贡献巨大的唐英功不可没。岳峻说,唐英自雍正六年(1728年)以内务府员外郎身份到景德镇驻厂署协理陶务,到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月结束窑务离镇,先后在景德镇呆了整整15年。他从一位瓷器业的门外汉变成内行,甚至将工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编撰《陶冶图说》,对景德镇瓷业在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匣、制坯、炼取青料、彩绘、施釉、装烧、洋彩、包装等作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翔实的文字资料,为景德镇的制瓷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遗憾的是御窑厂被攻打到景德镇的太平军烧毁,御窑厂被迫停止烧造。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大臣李鸿章筹银13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青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兴复御窑。同治七年(1868年),御窑之火再度燃起,并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瓷器。直到1911年,御窑厂制度终止。至此,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在经过了632年的漫长历史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沉睡地下的文明碎片

  “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这是当年景德镇千年窑火的写照。但是,历史的云泥已将不少瓷器文化掩埋在厚厚的泥层中,这次对明清官窑的发掘,充分展现了官窑烧制的历史,对了解景德镇的瓷器文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古陶瓷专家刘新园介绍说,官窑烧制皇家瓷器不惜成本。它烧制100件相同的瓷器,只有4件是贡品,所剩下的贡余品、试验品、废品等全部打碎并就地掩埋。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一平说:“当时,为了保证皇帝们独享最高水平的陶瓷产品,在很长时间里怕民间仿制官窑,所有的试制品、残次品,甚至超过皇帝需求的合格品都要被统统打碎,挖坑掩埋,留下一窝窝陶瓷碎片。”就是这些当年废弃的碎片,留给了现在景德镇一段厚实的瓷器文明。

  在挖掘这些当年废弃的碎片时,每一块碎片的出土,带给考古人员的都是一种血往上涌的冲动。李一平告诉记者,官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区,四周被道路环绕,东为中山路、西为东司路、南为珠山路、北为斗富路,呈南宽北窄的长梯形分布,周长为1100余米,总面积为54300余平方米。御窑厂出土的除了破碎的瓷片外,还有房屋建筑、墙和窑炉等遗址。其中房屋建筑遗址坐西朝东,面街,墙壁用清代小窑砖砌筑而成。不少历史记载可以肯定,这些建筑遗迹就是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遗址。它的确定,表明近代戊戌变法后民众向往富国强民。更重要的是,它的出土基本上确定了清代御窑厂北围墙的位置。

  刘新园是对景德镇官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起着不可替代作用的专家,刘新园称,在遗址上发掘出土的明代早、中期瓷片皆为御窑产品。打碎挖坑掩埋的瓷器就达16小坑,沿坡倾倒的成化、弘治时期瓷片5处,其中不少品种在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未见,是极为罕见的珍贵佳作。他们进行挖掘时,那种场面令所有考古人员震撼,一处处堆积的瓷器碎片,其精美程度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些落选的御窑瓷片非常丰富,年代从宋代至民国时期,其中宋代至元代、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瓷器碎片,基本都是从别处搬运来的窑业堆积层,明代瓷片多为明早、中期,以永乐、宣德、成化、弘治为主。这些落选官窑瓷品被打碎掩埋,主要的原因是有变形、釉色不纯正、釉面瑕疵、色彩不稳、花纹不清和画错。

  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一平在谈及官窑遗址时,表现出他对遗址割舍不下的情感。他说,这些埋在地下的碎片,是巨大的财富,也体现出千年瓷都景德镇的瓷业文明,在发掘拼复起来的宣德年间的蟋蟀罐上,就考证出许多宫廷旧史。相信随着考古人员的深度发掘,一批批珍贵的瓷片将有望重见天日,这将使得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龙泉青瓷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下一篇文章:陶器向瓷器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