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皇能否落户陕西

瓷皇能否落户陕西


来源:西安日报   文章作者:金石  点击次数:


  记者金石文/图

  “马未都已认可”

  前不久,在西安大唐西市举办的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博览会上,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秘书长王学武告诉记者,通过多方研究,现已经确定,柴窑在陕西,就在耀州。

  这可是考古和收藏界惊天的大事。柴窑,因传说是五代后周皇帝柴世宗时烧制,故简称柴窑。据记载,中国有“柴、汝、官、哥、钧、定”等“六大古名窑”,柴窑为“六大名窑”之首,有“瓷皇”之称。

  北宋欧阳修在《归田集》谈到柴窑瓷器时称:“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传说,明朝权臣严嵩借皇帝之名到处收集柴窑瓷器,但仅收集了十几件。

  可惜,很久以来,没有人见过柴窑瓷器,柴窑的位置更成中国千年之谜,有人因此怀疑柴窑仅仅是个传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瓷器泰斗耿宝昌说:破解柴窑,不但震惊中国,而且震惊世界!意义重大而深远!

  柴窑就在耀州的观点有哪些权威专家认可?

  王学武告诉记者,此观点已得到耿宝昌、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
研究员和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认可。

  记者对此置疑,王学武拿出一本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在《专家讲坛》版块“马未都谈瓷之色”《春色满园关不住——青釉(上)》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如“北地”一词不再争议,柴窑出五代耀州则顺理成章。其他任何文字描述都能与其吻合。

  “五代耀州”令收藏家爱不释手

  马未都这样的大收藏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对柴窑在耀州的观点,是巨大的支持。

  王学武向记者透露了马未都写此文前的情况。

  王学武最早办企业,后逐渐迷上古瓷器收藏,为此参加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举办的鉴定培训班。在西安西大街改造时,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瓷器片,引起他的注意。王学武感觉,这和他之前见过的“汝、官、哥、钧、定”等古瓷不一样,其在浅绿色主基调中含有浅蓝色;许多器物的上盖、边沿、腹部甚至底部,胎厚在1毫米左右;釉面滋润、明亮、光洁照人,如镜子一般;许多瓷片上有用尖锐工具刻的纹饰;多数瓷器足底,或是带黄土色的细砂,或呈现不带细砂的“黄土色”。

  王学武猜想这会是什么瓷呢?一天,他猛然念起“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这柴窑瓷器四大特点。他大胆地想,是否是人们传说的柴窑瓷器呢?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称柴窑瓷器:“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这些瓷片和柴窑瓷器特点太接近了。他同时注意到,这些瓷器片,和五代耀州窑遗址中发掘的瓷器标本非常像。这使他进一步认为:五代耀州窑就是柴窑。

  2008年6月,经人介绍,王学武等人拿着这些瓷器片,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参加了北京中拍国际有限公司的拍卖预展,故宫博物院著名古瓷器专家吕成龙看后感觉不错,介绍他们认识马未都。当晚,王学武等人拿着8盒瓷片去见马未都。马未都看后称赞不已,希望留下让他再看一天,并拍照。次日下午,王学武等人去取时,马未都还在量瓷片尺寸。去年,马未都在《紫禁城》杂志上发表了《春色满园关不住——青釉(上)》文章。马未都在文中写道:近年出土面世五代耀州窑精品,无论残片还是整器,让柴窑的面目更加清晰,让其历史终于趋向于真实。

  此说由来已久

  实际上,柴窑在耀州的观点,早在20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

  1985年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禚振西首次提出了耀州窑遗址出土的五代天青釉瓷应是周世宗的柴窑产品。

  禚振西是我国著名陶瓷考古学家,在耀州窑研究方面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专家,她从1973年就开始带领考古队在耀州窑考古,至今虽然已退休,还担任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并继续从事耀州窑研究。

  1984年,禚振西带领的考古队在耀州黄堡窑址处首次发现了五代地层,在此地层中,出土了12件带有“官”字款的青瓷标本。其字体工整,制作精细,整体格调高雅,是一种十分高档的瓷器。而直接出自窑址的“官”字款青瓷,目前仅见于五代黄堡窑。它是目前所知全国五代时期第二个烧“官”字款青瓷的窑场。第一个是越窑。但越窑“官”字款青瓷出土于墓葬。黄堡窑五代青瓷胎釉质量、器物造型、纹样装饰,均可与越窑媲美。他们因此认为,对于北方来说,五代黄堡窑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处青瓷窑场。

  禚振西正是在这样的考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她的论文宣讲后反响强烈,不同意见不少,后来论文发表后,更是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提出许多问题。禚振西持之以恒,继续研究,终于找到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史料证据。

  禚振西的观点,深受社会关注,《收藏家》杂志发表了她的论文,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2008年因此对禚振西进行了报道。

  曾参加耀州窑考古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小蒙告诉记者,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考古报告《五代黄堡窑址》一书,确定五代黄堡窑是官窑,而文献记载,五代的官窑就是柴窑,等于说黄堡窑就是柴窑。但担心反对声太大,当时就没有明确说是柴窑,而说是东窑,为以后研究留下余地。

  可见,马未都的文章,与这些考古专家的研究不无关系。

  如何“落户”陕西

  要让柴窑这么尊贵的瓷窑“落户”陕西,不是你拿出几件出土文物就能说明问题的,必须符合历史记录。

  明代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明确记载: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

  马未都在《春色满园关不住——青釉(上)》一文中下结论是有前提的:如“北地”一词不再争议。

  北地在何处?

  禚振西经过考查古代地理发现,“北地”是一个古代的郡名。它始设于秦代,隋开皇中废除。“北地”绝非泛指,而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自汉代以来,黄堡窑所在的同官县(今铜川市)正是在北地郡的辖区内,特别到三国魏后,窑址更是处于北地郡“实土”之中。北地郡的实土,包括三原、耀州(华原)、富平、同官等地。在此范围内,仅有黄堡五代时期烧瓷,与《格古要论》原著所记述的“柴窑出北地”完全相符。禚振西因此认为,柴窑窑址在北地郡同官黄堡。

  王学武认为,明代《格古要论》没有写为“柴窑出耀州”,其原因有二,一是尽管唐末“撤‘郡’改‘州’”,但人们还习惯称这一带为“北地”;二是当时渤海也有一个“耀州”,避免混淆,才写为“北地”。五代后周时,也只有耀州窑能烧出这么好的瓷器。因为,自唐以来,耀州窑烧造青瓷的水平,仅次于越窑。耀州“十里窑厂”为北方最大,再加上此前大唐帝国的首府在长安,全国各地的许多顶级手工艺匠人自然会被招募或聚集到长安。他们带来的顶级技术,必然使在长安附近的耀州瓷业达到全国最高水平,成为五代北方青瓷的魁首。柴荣在自己统治领域内确定技术不差上下的耀州窑作为“御窑”,更是顺理成章的事。

  马未都告诉记者,他过去也一直认为北地是指北方,后来才知道北地郡,说这个一下就豁然开朗,就和耀州窑联系起来。

  要为柴窑正名

  经西安市文物局批准,王学武于去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和西安几位瓷器藏友成立了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并请耿宝昌、中国考古界泰斗石兴邦专家学者担任顾问。

  王学武告诉记者,他们这个研究所,不仅是要研究柴窑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要确立柴窑的存在。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发现柴窑窑口,也不见实物,久而久之,人们认为柴窑是子虚乌有的事,五大古名窑“柴、汝、官、哥、定”,遂以钧代柴。

  马未都告诉记者,他很早就见到五代耀州窑的瓷片和瓷器,过去都是认知有限,到处瞎归,有归到越窑类的,有归到龙泉类的,最早也没有五代耀州窑的概念。他买过一些。他当时从心里就认为,如果柴窑有的话,就是五代耀州窑。这些年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818尊罗汉耗紫砂泥150吨 镇江紫砂“罗汉山”
·下一篇文章:近百佛山陶瓷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威胁,准备积极应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