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收藏丰富我们的生活

让收藏丰富我们的生活


来源:《美术报》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我总以为,一个人的业余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玩收藏应列其中。巴甫洛夫说过:“一个脑力劳动者,应该培养一种收集习惯,藉以转换他的注意力,从而使他的精神系统得到休息。”巴甫洛夫所言“收集”,该是包含了收藏的。

  当一个人爱上收藏的时候,他的业余生活自是忙碌和快乐的。忙碌,是因为忙学习钻研,忙外出寻觅,忙相互切磋;快乐,是因为浩瀚新奇的收藏知识让人痴迷其中,是因为收藏到心仪已久的藏品而欢爱有加,是因为偶尔的捡漏令自己欣喜不已。

  我之爱上收藏,是受了外祖父的影响。外祖父早年就读上海美专,是刘海粟大师的学生。外祖父除了收藏古代瓷器、古代书法拓本、红木家具外,还收藏过郑板桥的画,只可惜“文革”之中被一群红卫兵小将抄家后,从此销声匿迹。每次去外祖父家作客,外祖父在噙泪重复郑板桥画被抄的故事后,便是给我讲每一件藏品的收藏经历。

  外祖父的收藏经验告诉我,要搞好收藏,必先由今而古、由近及远,否则,连眼前的藏品都搞不清楚,又何谈收藏古代的。在我看来,外祖父玩收藏而创立的“回溯法”无疑为收藏真谛。前不久,读报看到一个报道,言过去不为人所青睐的民国瓷器,现在已成为众多古陶瓷玩家的“新宠”,一些民国时期的精品瓷器价格甚至超过了不少明清瓷器。民国瓷器何以走俏市场?除了它的价格相对低廉而外,面对当今古玩市场假冒伪劣充塞的现状,也折射了收藏者的一种保险心理。毕竟,因为是1911年到1949年烧制的瓷器作品,且民国瓷器存世量大,相对易鉴别。

  “回溯”收藏,我的业余生活总是被安排得满匝匝的,有时还免不了显得孤独。因为很多时候,收藏需要自己一个人安静地待着。想一想吧,当认定、收藏一件物品时,为防上当,何以不要自己聚精会神地翻资料、作比较,重关节、看细节?即便是当走眼而收藏了仿冒品时,又何以不要闭门思过,一个人作冷静的剖析,以便从中找到与真品的差距,避免重蹈覆辙?毕竟,鉴定是一种“眼学”,其秘诀在于:多看、反复看;多读,再三读。这看与读的过程,怎不产生孤独感?然而,我总以为,孤独与不孤独都是相对的,可不是?如果将收藏品视为自己的孩儿,收藏之人又何以有孤独之虞?更何况,每一件藏品都与历史文化有染,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与藏品对视,亦即等于与历史文化对视,与藏品有关的人和事对视,这般收藏把玩还能孤独?是啊,我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既对藏品给予欢欣、忐忑、伤怀和惦念,也让自己对藏品有了期盼的心,有了追逐的渴望,有了等待的价值,这些原本是人与人之间才能萌生的感情,如今竟被藏品替代,这不该是自己有滋有味、闹热无限的人生吗?

  在藏言藏,玩收藏的人其业余生活里总是“三句不离本行”,于是,不经意间,你往往会将人引为自己收藏的“线人”。有一回,与一位朋友聊天,很快就聊到了收藏的话题。他告诉我,朋友处有一加盖的大罐,盖头和罐身处有很漂亮的图画,该是有点年代了。于是,经他牵线,我竟收藏到了这只器形硕大的由清光绪年间中国著名陶瓷画家江祥发作画的浅绛彩罐。细细欣赏,盖上的煮茶图和罐身的捕鱼图,其故事意境其人物表情其色彩构图,可谓精彩绝伦,堪称上品。自此以后,凡与非藏友的交谈中,我每每总能找到收藏线索,进而收藏到自己中意的藏品。于是,终让我悟得:原来,收藏是一种缘。缘,来自于自己的时时准备,来自于自己的处处用心。

  业余收藏,照样可以玩得很开心、很专业。玩收藏,又何以不是如此?天津收藏家张连志,9岁起即浸染于古玩堆里,学习古玩知识,以至于“蒙着双眼即可摸出手中瓷器距今多少年”。这无疑是从多年成败得失中积累起的经验教训,其中的过程定然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平淡也有波澜,有单调也有精彩,因为业余收藏本身就是丰盈、丰沛、丰富的。

·上一篇文章:老汉250元购回青花瓷盘 专家估价100万元(图)
·下一篇文章:各有角色事先排练施连环套 老玩家被坑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