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陶瓷文化艺术
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海拾贝 > 陶瓷与艺术 >

漫谈陶瓷文化艺术


栏目: 陶瓷与艺术     |      作者:陈维

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产物,那就是“陶瓷文化”,然而陶瓷文化是一种技术与艺术以及生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等相组合的文化,念之广泛,其技术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对于陶瓷技术,其也可理解为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特殊工艺。其可包括物体形态、智能形态、社会形态等多方面。而陶瓷艺术它具有的可塑性和装饰手法的丰富性,因此极大丰富了陶瓷语言的表现力。它是在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创作者的精神思维表现出自然物的形制与纹理,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因此它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又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精神文明,同时又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因此陶瓷文化在发展进化过程中,使人类逐步掌握了一种技能,创造和美化了人类生活,属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可以说,人类文化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它以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创造出特有的“美”,为大众所喜爱。

在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中,西安半坡古遗址是个典型的彩陶器遗址,出土陶器文物量之大,图案分明,令人叹为观止。彩陶的纹饰图案无不反映那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反映了宗教礼仪控制了人类的精神,祭祀礼仪所用之物融入了陶器。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艺术品的生产大为改观,不再是玉器和金属为主要材料,而是更多地运用了陶器来做艺术品的原材料,艺术品以及生产资料运用了陶土来制作、生产,其烧造的技术工艺也随之得到发展,因此彩陶质地坚致,“瓷”字开始进入汉字词典,这预示着比陶器更先进的技术开始载入史册。也正是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瓷商们,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来到中国,了解了中国的景德镇,认识了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也正是这一时期陶瓷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可见外来影响的端倪。此一时因陶瓷文化的影响,外来人流不断地增多,佛教文化也相继传入我国。因此出土的彩陶中,佛教的影子尤为突出,开创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先河,印证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陶瓷文化的发展有兴有衰,发展的道路一直不平稳。唐代是陶瓷文化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展时期,许多精细优质的“柴窑瓷”出现在这一时期,“艺术瓷”颇为观止,这时期柴窑瓷的装饰艺术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到了宋代,陶瓷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花色品种日趋丰富,欧洲及南洋诸国外商纷纷来到景德镇采购名窑瓷。景德镇也因此名声远扬,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China一词的另一个由来是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当时外国人记住“昌南(China)”的缘故是因景德镇瓷器的优质,影响地位不断提高,来到中国(China)就是来到“昌南(China)”。中国的陶瓷产业中心也至此在景德镇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有一种蓝色的纹饰一直影响至今,这种单色体彩绘附在白瓷釉下有着非同一般的韵味,这种韵味延续至今还未有任何色彩超过于它,它就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青花瓷”。“青花瓷”的出现,使之形成了一种传世的手工艺文化。进入明代。因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昌盛,因而有了“瓷都”之美誉。这时期除了陶瓷工艺技术水平的领先,绘画艺术瓷也独占鳌头。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当朝皇被景德镇陶瓷技艺的拔高而被感之,明洪武二年公元1 3 6 9年在景德镇特别设定了御窑厂,专为皇家生产陶瓷。有史料记载御窑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极为精湛的官办窑厂。在长达540余年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烧制了无以计数精美绝伦的瓷器。因此,御窑厂的设立,是我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客观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推进了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进入清朝,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就连几代皇热衷于陶瓷艺术。由此推动了景德镇艺术瓷的发展。随着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艺术已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种类。明清时期,各类艺术瓷技艺达到高峰,尤其是陶瓷绘画艺术。

陶瓷绘画艺术属精神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它与国画艺术相比较,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陶瓷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物化形态,它包含着千百年来陶瓷艺术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它是一个传承的陶瓷文化,体现着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是整个文化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性一直维系着文化的平衡。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不仅起源早,其艺术形态资源也极为丰富,充慧的艺术家把形态资源运用到陶瓷上,使之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弘扬和发展了陶瓷文化。陶瓷艺术在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独有而又清晰的脉络,姿态风貌各异。世袭制的传承方式保持了陶瓷文化的纯真性和艺术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制作环境,其氛围显得安定、和谐,有利于展现人的本能力量,有利于制作者与制造物的情感沟通,人情味和亲和感自然地融入制作过程和制造物之中,因此艺术品除越来越注重情感因素外。还注重现代人对生活中物品的需求,现代都市人向往大自然,追求返璞归真。正是这种心态的呈现,以手工单件制作的陶瓷艺术作品与之俱增,其中蕴涵着艺术家们的聪慧、技艺和陶瓷材质的本来韵味,恰好是现代人最为珍惜的,它适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适应了陶瓷文化发展的趋势。

陶瓷艺术是经过人与大自然的磨合与理解之后创作出来的物品,自古以来陶瓷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先辈们使用手工一步步抠出来的,是经过它们自身感情磨练出来的,它能使欣赏者感觉到异样的温暖……。没有先辈的不懈努力,陶瓷文化就停滞不前。细分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陶瓷艺术历史留给今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作品,还有亟须传承的传统工艺文化及其精神。

传统陶瓷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不但未在变迁中暗然失色,反而愈加具有东方民族的特色,历经时间长河的冲刷,更显现其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科技革命已经把人类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中,生活的多元化、意识的宽泛化,使陶瓷艺术的传承薪火相传。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存续,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其抛弃。

陶瓷印里有乾坤

陶质印材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制的印章,唐宋时期,景德镇已有瓷印的制作生产。但是由于陶瓷印有较大的局限性,瓷印很难得到发展,因此自明代文彭将灯光冻石作为篆刻材料,石材一直是篆刻材质的主流。随着近年来石材资源紧缺以及一部分篆刻家的不断探索,陶瓷这一材质渐渐重新进入篆刻界并得到广泛的关注。

所谓“陶瓷印”就是以“陶”和“瓷”为材料创作的印章。“陶瓷”一词应一分为二,即陶和瓷两大类: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为“陶”;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陶印有先烧后刻,先刻后烧两种;瓷印多为先刻后烧。先刻后烧的陶印,质地较松软,易磨损。而先刻后烧者,由于在烧制时容易收缩变形甚至爆裂,因此成功率不高。与石材相比,泥坯松软。对于写意风格的印章,可以充分自如的用刀,发挥刀法的丰富性。由于坯体的硬度低于石料,陶瓷印创作已经不是一般篆刻意义上的刀石相向。陶瓷坯体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一般篆刻刀法的不适宜性,除冲、切之外,划、拨、剔、铲、剜、削皆可任其放手驱驰。线条或光洁,或浑厚,或刚劲,或圆融,真正做到使刀如笔。但泥坯的松软特性也决定了线条难出细节,且很难达到石质材料所体现出来的精细入微的刀痕与锋芒。比如圆朱文一类风格便很难刻制。其他精细类的风格,刻制时亦须极谨慎,一不小心便前功尽弃。当然,陶瓷印的意外崩裂效果如果能变为篆刻家探求自然剥、蚀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未尝不是一种优势。

陶瓷印除了印面效果的可探索性以外,印纽、印身也可以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主体。陶瓷印印纽创作与石印大不相同。石印印纽创作需专业的纽工用专门的工具完成,而陶瓷印纽创作方便简单,我们可以在泥土未干时捏制成型,也可以在泥坯干透时刻制成型,甚至可以利用模具压制成型。兼善雕塑的篆刻家可以在印纽上开辟一片天地。兼善绘画的篆刻家可以在印身上泼墨挥毫,任意涂抹。即使不擅绘塑也没关系,自己随意捏制一个造型也未尝不精巧别致。此外,陶瓷印,釉色种类丰富。有温润如玉的影青釉,有古意盎然的裂纹釉,有变幻莫测的颜色釉,有色泽厚重的金属釉。陶瓷印可以仿铜、仿铁、仿木纹、仿石质。毫不夸张地说,陶瓷可以模仿任何一种材质的肌理效果。加上瓷质印章烧成后质地坚硬,几乎不存在磨损,很适合学习、笔会、展览时随身携带。

陶瓷印创作周期长,激情消耗大,不如石质印章创作便利,且制纽、施釉、烧制等工序繁复,这是陶瓷印的局限。但造型的变幻多姿、釉彩的丰富多彩为印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泥坯的特殊性则为印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才华、驰骋想象力的空间。作为印材,陶瓷印有其独特的优势。

(原载《景德镇日报》作者:陈维)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陶瓷雕塑与中国文化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画册设计   学习力测评网   研学番茄   高考作文训练   新起点   学科思维培养   梦想方程式   家庭教育小秘书   教育管家   数据营销   趣学街   趣学谷   油画定制网   网络营销传播网   现代家庭教育网   高考智库   轻松演讲   中国兰花网   风雅鹤壁   致富经   教育百科   家风建设   家庭文化网   宝岛期刊   收藏投资知识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酒文化网   天赋邂逅   天赋教育研究   八卦晚报   校园文化建设中心   科幻选刊   名模期刊   教育趋势研究   中华武术网   电子画册制作   忆西湖   天赋车站   白手创业致富网   国际教育观察   国际经济瞭望   作文评论   中国茶文化网   历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高考季   中华人物谱   思维科学   股票投资知识   趣味地理   科技前沿   学习方法   笑话大王   玩中学   爱情文化   家庭教育顶层设计   阅读理解   思维训练   小说大全   学习力教育专家   中小学生作文   童话故事   幽默笑话   故事都市   中外民间故事   中国营销策划网   健康生活网   意志力教育   域名投资知识   学习型城市建设   学习力教育智库   家长学院   城市品牌建设   旅游风景名胜   千岛湖旅游风光   温泉旅游度假   中小学教育   学习力训练   学习力教育中心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民俗文化   音乐辅助学习机